由於對兩位主角的喜愛以及描述古典樂的題材之故,在『神童』開拍時就懷抱了許多期待,
然而看完後不得不老實說,與預想期望值有頗大的落差。原著聽說是很不錯的作品,而電影
在選角上其實都不錯,或許問題是出在改編後的劇本上吧,總覺得少了點應有的感動。
關於故事內容方面,基本上在找低調時如果有看那一長篇介紹,武斷來說那差不多就是所有
的劇情了。整個故事的呈現是頗典型日本電影的慢調風格,很平鋪直述的方式。主要是描述
自小擁有超常音樂天分的成瀨歌(成海璃子),由於母親對她的期望與壓力使得歌經常逃課。
然而在某次意外的機緣裡,聽到了商店街賣蔬菜人家裡傳出的琴聲,因而結識了天分一般但
積極想要考取音大的學生菊名和音(松山健一),這段忘年之交各自影響了他們的音樂之路,
而有了意外的發展...。
雖然說是忘年之交,不過我想對於歌來說好像不是如此(笑)。因為不管是和音一開始仰慕的
對象相原梢(三浦友理枝-> 她蕭邦練習曲彈得很棒,我覺得比Nodame裡的版本來得好XD)
,或是後來和音幫忙聲樂伴奏的加茂川香音(貫地谷志保利),都可以發現歌對她們懷有敵意
而擺了張臭臉XD。雖然歌單方面對和音頗為曖昧(原著並無愛情成分),但故事還是用比較
輕描淡寫的方式,強調友情的層面勝於這種"小妹妹愛慕大哥哥"的微妙關係。
中間有段劇情讓我頗不解,即和音要考試前因為緊張害怕而逃跑,後來被來打氣的和音傳授
了"神力"(?)之後,上場時彈奏出澎湃激昂而撼動主考官的Beethoven「熱情」,還因此以
榜首成績進入了音大的鋼琴組。但後來和音的老師很快發現他與考試時判若兩人,於是最後
把他轉給了另一位老師。不知道原著是怎麼描述這一段,總覺得有點不太合理。因為故事一
開始表明和音是才能普通的苦練型學生,怎麼會突然因為歌握了他的手就大爆發,雖然說在
考試之前他也苦練出一番成果,但如果這樣應該表示他仍舊有可塑性,為何實際進了音大後
變成很像後段班學生的糟糕程度@@"?...琴藝這種需要日積月累的技藝,實在少有那種突然
間變得很厲害的情形,就算是在學習過程中開竅了,也是從自身的練習裡得到啟發,而非像
電影裡這樣的情況。唯一能解釋的,大概只能說和音上大學後很混,使琴藝瞬間低落吧?
作為一個戲劇來說,總還是少不了要帶有戲劇成分的伏筆,但顯然張力有點薄弱(對我而言),
如果我沒有漏看或會錯意的話,那麼它所埋的伏筆,最後是讓人覺得有點不了了之的結束了!
(即聽力減退的安排,最後也沒解釋怎麼解決,是治療了還是惡化?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而要說這兩人的相互影響,實質上我也覺得不是特別深刻,況且歌後來決定認真面對鋼琴也是
由於自己發現了聽力的問題,而不是和音的什麼積極進取改變她的態度。雖然說歌是自己想通
而開始要認真面對音樂,是比藉由別人勸說才改變來得具有意義,不過相對的來講,和音這個
角色對她而言,就只好像單純是為了逃離母親壓迫的避風港,對其音樂路上沒有實質的作用。
但我想在原著裡應該不會是這樣,大概是電影濃縮又刪刪減減後,使得這部份描述弱化了。
談到演員部分,據說為了符合成海璃子的年齡與外表,好像有把電影裡的角色由小五學生改為
國中一年級。其實成海的外表是蠻容易給人她是神童的印象,只是電影裡的歌卻沒有讓我覺得
她在音樂方面有多麼驚人的天分。因為經常逃課使得她彈琴的片段不多(而且很多手部的剪接)
,嚴格來講她常彈那首父親創作的樂曲並不難。唯一比較能夠體現她真的很厲害的,大概只有
那場在完全沒準備的情況下,替國際級大師代打彈的Mozart鋼琴協奏曲,不過又有點厲害到太
誇張就是。(笑) 臨時代打上場這種情況我是看過的,但通常代打者原本就會熟悉要表演的曲目
,很少聽過完全沒練過就上場彈一整首協奏曲的情況,姑且就相信世上有這樣的天才也罷。
至於松ken的表現,除了考試那一段某些身體的律動跟他的手不是非常協調外,和音這個角色
算是不過不失吧。不過如果從以往他總是演怪喀人物的角度來看,難得演這樣的正常人(XD)
就會覺得在演技上有很不一樣的區別。對我來說,一個演員若可以避免看到角色重疊的影子,
那麼基本上就能夠對他抱以肯定的態度。印象蠻深的一段是,一開始商店街賣衣服的大嬸跑來
他家嫌他彈琴很吵時,他用著很像關西腔的口吻反過來嫌棄對方賣的衣服,並且要把她趕走的
樣子整個有好笑到XD。至於其他彈琴的畫面,從角色的琴藝程度來看其實還算ok,因為和音
本來就不是特別厲害的人,所以搭配松ken彈琴時略顯生澀的表現,恰好成為另一種吻合(笑)。
而且「熱情」以前也是我大學曾經練過的曲子,可以瞭解他一直練到卡住的難處。XDDD
說來電影中彈奏得最好的,自然是來客串卻貨真價實的年經演奏家:三浦友理枝、清冢信也。
三浦還是特地從倫敦趕回來,然後在電影裡就只彈了(跟Nodame一樣的)Chopin練習曲,跟
松ken對了幾句台詞就沒了XD,不過那段練習曲真得很棒。當過千秋樣幕後配樂的清冢信也,
在這部也替和音的彈奏當任"配音",然後也出現一小段來證明和音真得彈頗爛的戲XD。
這部電影整體來說拍得有點沈悶,好像想表達點什麼卻又不是很明白,就像是搔癢搔不到要處
的感覺。不過如果對演員或音樂有興趣的話,這部片還是值得一看,但是不要抱著它會有多麼
熱烈精彩的心態就是,如果視為一部平實音樂小品來輕鬆看待或許會更好。
* * * * * * * * * * * *
同樣是探討音樂神童的電影題材,另一部歐洲片『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就令人動容得多。
雖然這兩部的劇情著眼點不盡相同,『神童』重心擺在天才少女歌與音大生和音之間在音樂上
所建構出的友誼;而『想』片基本上比較著重在如何教育天才,以及親子之間的關係,再者是
主角Vitus被設定為擁有Mozart般的音樂天賦,以及愛因斯坦天才頭腦。或許就因為這樣幾乎
超現實聰穎的設定,使Vitus小大人的言行與父母的對抗,增添了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情節。
『想飛的鋼琴少年』在整個故事的描寫上,除了一開始使用了倒述手法外,也是以平鋪直述來
呈現居多。但它的是主題卻很鮮明,即便沒有過多誇張或戲劇化的內容,但樸實中卻由小男孩
的爺爺引導許多令人省思的生活哲理。由於Vitus的雙親發現他驚人的天賦後,總是極力想要
將他栽培為一流的鋼琴演奏家,然而小男孩在受不了壓力時,總會跑到郊外的爺爺家尋求片刻
的喘息。做為木匠而夢想能夠開飛機的爺爺,只是默默聽取Vitus的心聲,或者詢問他有無任何
夢想,雖不會刻意對他說教,但言談之中卻間接透露了相當豁達的人生觀,是Vitus最亦師亦友
的心靈導師。
然而電影也不是完全平淡無其,由於某次意外使得Vitus的智商變成與常人無異,一時間父母親
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Vitus的爺爺依然當他是那個令人疼愛的孫子,同時Vitus父親也將面臨
失業的窘境... ...。故事的最後令我感動的是,Vitus終於勇於面對他的人生,站上自己所選擇
的舞台,在為他喝采的同時也能帶著滿懷的溫馨隨著故事落幕。
這部片除了在選角很成功以外,最重要的是不論飾演幼兒時期的6歲小男孩,或者12歲時的音樂
神童,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確確實實的小神童。這樣在影片中許多需要真實呈現Vitus琴藝上驚人
造詣時,就變得更加有說服力。尤其飾演12歲Vitus的Teo Gheorghiu,雖然不若小時候那位
6歲小弟弟來得可愛(XD),但外型上的確有那種精明聰慧的感覺,不論與父母或是爺爺的互動,
演來都自然而令人印象深刻。
這部片不愧是獲得2007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瑞士代表,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像藝術片,卻沒有
藝術片那種難懂的深奧與晦澀,有些情節也頗具娛樂性,若沒有看過的人有機會可以找來看看呢!
關於本片其他內容與演員介紹可以見這裡。
【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