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對兩位主角的喜愛以及描述古典樂的題材之故,在『神童』開拍時就懷抱了許多期待,
然而看完後不得不老實說,與預想期望值有頗大的落差。原著聽說是很不錯的作品,而電影
在選角上其實都不錯,或許問題是出在改編後的劇本上吧,總覺得少了點應有的感動。

關於故事內容方面,基本上在找低調時如果有看那一長篇介紹,武斷來說那差不多就是所有
的劇情了。整個故事的呈現是頗典型日本電影的慢調風格,很平鋪直述的方式。主要是描述
自小擁有超常音樂天分的成瀨歌(成海璃子),由於母親對她的期望與壓力使得歌經常逃課。
然而在某次意外的機緣裡,聽到了商店街賣蔬菜人家裡傳出的琴聲,因而結識了天分一般但
積極想要考取音大的學生菊名和音(松山健一),這段忘年之交各自影響了他們的音樂之路,
而有了意外的發展...。

雖然說是忘年之交,不過我想對於歌來說好像不是如此(笑)。因為不管是和音一開始仰慕的
對象相原梢(三浦友理枝-> 她蕭邦練習曲彈得很棒,我覺得比Nodame裡的版本來得好XD)
,或是後來和音幫忙聲樂伴奏的加茂川香音(貫地谷志保利),都可以發現歌對她們懷有敵意
而擺了張臭臉XD。雖然歌單方面對和音頗為曖昧(原著並無愛情成分),但故事還是用比較
輕描淡寫的方式,強調友情的層面勝於這種"小妹妹愛慕大哥哥"的微妙關係。

中間有段劇情讓我頗不解,即和音要考試前因為緊張害怕而逃跑,後來被來打氣的和音傳授
了"神力"(?)之後,上場時彈奏出澎湃激昂而撼動主考官的Beethoven「熱情」,還因此以
榜首成績進入了音大的鋼琴組。但後來和音的老師很快發現他與考試時判若兩人,於是最後
把他轉給了另一位老師。不知道原著是怎麼描述這一段,總覺得有點不太合理。因為故事一
開始表明和音是才能普通的苦練型學生,怎麼會突然因為歌握了他的手就大爆發,雖然說在
考試之前他也苦練出一番成果,但如果這樣應該表示他仍舊有可塑性,為何實際進了音大後
變成很像後段班學生的糟糕程度@@"?...琴藝這種需要日積月累的技藝,實在少有那種突然
間變得很厲害的情形,就算是在學習過程中開竅了,也是從自身的練習裡得到啟發,而非像
電影裡這樣的情況。唯一能解釋的,大概只能說和音上大學後很混,使琴藝瞬間低落吧?

作為一個戲劇來說,總還是少不了要帶有戲劇成分的伏筆,但顯然張力有點薄弱(對我而言),
如果我沒有漏看或會錯意的話,那麼它所埋的伏筆,最後是讓人覺得有點不了了之的結束了!
(即聽力減退的安排,最後也沒解釋怎麼解決,是治療了還是惡化?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而要說這兩人的相互影響,實質上我也覺得不是特別深刻,況且歌後來決定認真面對鋼琴也是
由於自己發現了聽力的問題,而不是和音的什麼積極進取改變她的態度。雖然說歌是自己想通
而開始要認真面對音樂,是比藉由別人勸說才改變來得具有意義,不過相對的來講,和音這個
角色對她而言,就只好像單純是為了逃離母親壓迫的避風港,對其音樂路上沒有實質的作用。
但我想在原著裡應該不會是這樣,大概是電影濃縮又刪刪減減後,使得這部份描述弱化了。



談到演員部分,據說為了符合成海璃子的年齡與外表,好像有把電影裡的角色由小五學生改為
國中一年級。其實成海的外表是蠻容易給人她是神童的印象,只是電影裡的歌卻沒有讓我覺得
她在音樂方面有多麼驚人的天分。因為經常逃課使得她彈琴的片段不多(而且很多手部的剪接)
,嚴格來講她常彈那首父親創作的樂曲並不難。唯一比較能夠體現她真的很厲害的,大概只有
那場在完全沒準備的情況下,替國際級大師代打彈的Mozart鋼琴協奏曲,不過又有點厲害到太
誇張就是。(笑) 臨時代打上場這種情況我是看過的,但通常代打者原本就會熟悉要表演的曲目
,很少聽過完全沒練過就上場彈一整首協奏曲的情況,姑且就相信世上有這樣的天才也罷。

至於松ken的表現,除了考試那一段某些身體的律動跟他的手不是非常協調外,和音這個角色
算是不過不失吧。不過如果從以往他總是演怪喀人物的角度來看,難得演這樣的正常人(XD)
就會覺得在演技上有很不一樣的區別。對我來說,一個演員若可以避免看到角色重疊的影子,
那麼基本上就能夠對他抱以肯定的態度。印象蠻深的一段是,一開始商店街賣衣服的大嬸跑來
他家嫌他彈琴很吵時,他用著很像關西腔的口吻反過來嫌棄對方賣的衣服,並且要把她趕走的
樣子整個有好笑到XD。至於其他彈琴的畫面,從角色的琴藝程度來看其實還算ok,因為和音
本來就不是特別厲害的人,所以搭配松ken彈琴時略顯生澀的表現,恰好成為另一種吻合(笑)。
而且「熱情」以前也是我大學曾經練過的曲子,可以瞭解他一直練到卡住的難處。XDDD

說來電影中彈奏得最好的,自然是來客串卻貨真價實的年經演奏家:三浦友理枝、清冢信也。
三浦還是特地從倫敦趕回來,然後在電影裡就只彈了(跟Nodame一樣的)Chopin練習曲,跟
松ken對了幾句台詞就沒了XD,不過那段練習曲真得很棒。當過千秋樣幕後配樂的清冢信也,
在這部也替和音的彈奏當任"配音",然後也出現一小段來證明和音真得彈頗爛的戲XD。

這部電影整體來說拍得有點沈悶,好像想表達點什麼卻又不是很明白,就像是搔癢搔不到要處
的感覺。不過如果對演員或音樂有興趣的話,這部片還是值得一看,但是不要抱著它會有多麼
熱烈精彩的心態就是,如果視為一部平實音樂小品來輕鬆看待或許會更好。


 *  *  *  *  *  *  *  *  *  *  *  *




同樣是探討音樂神童的電影題材,另一部歐洲片『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就令人動容得多。
雖然這兩部的劇情著眼點不盡相同,『神童』重心擺在天才少女歌與音大生和音之間在音樂上
所建構出的友誼;而『想』片基本上比較著重在如何教育天才,以及親子之間的關係,再者是
主角Vitus被設定為擁有Mozart般的音樂天賦,以及愛因斯坦天才頭腦。或許就因為這樣幾乎
超現實聰穎的設定,使Vitus小大人的言行與父母的對抗,增添了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情節。

『想飛的鋼琴少年』在整個故事的描寫上,除了一開始使用了倒述手法外,也是以平鋪直述來
呈現居多。但它的是主題卻很鮮明,即便沒有過多誇張或戲劇化的內容,但樸實中卻由小男孩
的爺爺引導許多令人省思的生活哲理。由於Vitus的雙親發現他驚人的天賦後,總是極力想要
將他栽培為一流的鋼琴演奏家,然而小男孩在受不了壓力時,總會跑到郊外的爺爺家尋求片刻
的喘息。做為木匠而夢想能夠開飛機的爺爺,只是默默聽取Vitus的心聲,或者詢問他有無任何
夢想,雖不會刻意對他說教,但言談之中卻間接透露了相當豁達的人生觀,是Vitus最亦師亦友
的心靈導師。



然而電影也不是完全平淡無其,由於某次意外使得Vitus的智商變成與常人無異,一時間父母親
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Vitus的爺爺依然當他是那個令人疼愛的孫子,同時Vitus父親也將面臨
失業的窘境... ...。故事的最後令我感動的是,Vitus終於勇於面對他的人生,站上自己所選擇
的舞台,在為他喝采的同時也能帶著滿懷的溫馨隨著故事落幕。

這部片除了在選角很成功以外,最重要的是不論飾演幼兒時期的6歲小男孩,或者12歲時的音樂
神童,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確確實實的小神童。這樣在影片中許多需要真實呈現Vitus琴藝上驚人
造詣時,就變得更加有說服力。尤其飾演12歲Vitus的Teo Gheorghiu,雖然不若小時候那位
6歲小弟弟來得可愛(XD),但外型上的確有那種精明聰慧的感覺,不論與父母或是爺爺的互動,
演來都自然而令人印象深刻。



這部片不愧是獲得2007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瑞士代表,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像藝術片,卻沒有
藝術片那種難懂的深奧與晦澀,有些情節也頗具娛樂性,若沒有看過的人有機會可以找來看看呢!

關於本片其他內容與演員介紹可以見這裡



【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預告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o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